近日,陕西西安,年近七旬的王大爷3个月前查出肺癌,病灶已发生扩散转移。他来到大兴医院就诊,医生将氩气刀穿刺到右肺肿瘤部位后启动氩气,将病变组织整体冷冻至-140℃~-170℃。持续一段时间后关闭氩气,再启动氦气恢复温度。肿瘤细胞在超低温状态下破裂、崩解。术后,王大爷痛苦明显减轻,恢复良好。 针对肿瘤转移的冷冻消融术 目前,对肺部转移灶进行手术切除,依旧是常用的“根治”手段。但许多肿瘤复发的患者往往不能耐受手术,他们普遍存在体力不佳、心肺功能明显下降等诸多问题,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全身姑息治疗。 当转移灶是单发病灶(寡转移灶)时,姑息治疗的疗效并不可观。随着技术发展,冷冻消融这种介入治疗方法成为控制寡转移灶的新手段。使用高压氩气,快速膨胀时吸收周围热量,使周边组织的温度极速下降,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及肿瘤血管破裂,达到控制肿瘤的效果。 这一技术的临床实际效果如何呢?小编给大家分享ECLIPSE队列的研究数据,一起来看冷冻消融术对转移性肺癌的控制效果。 这是一项前瞻、多中心临床研究,纳入了40例转移性肺癌患者,每个病人有1~5个肺转移灶(每个病灶直径≤3.5cm);所有病人一共有60个肺转移灶。接受冷冻消融术后随访5年,病人的情况如何呢? 1、术后五年,八成肺转移病灶处于控制状态 首先,我们看每个转移灶的情况。在术后3年,有接近9成(87.9%)病灶仍处于稳定未进展状态;而继续随访至术后五年,仍有高达八成(79.2%)病灶处于被控制状态。 当然,冷冻消融术对这些转移灶的控制效果与病灶大小有些关系,对直径2cm以内的病灶,3年和5年控制率分别为92.9%和88.9%;而直径较大,超过2cm的病灶,3年和5年控制率为84.2%和73.3%(图1)。无论如何,冷冻消融很好地控制了肺转移灶的进一步生长。 对每个患者而言,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肺转移灶;基于冷冻消融术对转移灶良好的控制效果,患者也取得了不错的3年和5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达到83.3%和75%。 2、术后五年,仅两成病例出现局部进展,整体五年生存率接近50% 从局部肿瘤控制效果来看,在接受消融术后一年时,9成以上(94.9%)病例未发生局部进展;3年时,仍有接近9成(89.3%)病例的肺转移灶处于控制状态;五年时,接近八成(78.2%)患者的肺转移灶没有进展(图2蓝线)。这说明,接受冷冻消融术5年,仅有两成病例的肺转移灶明显增大,冷冻消融这一局部治疗手段,能使肺转移灶得到有效控制。 除了采用冷冻消融控制肺转移灶,很多病人在治疗后期出现了其他器官的转移,同时也接受了针对性治疗。总体上,三年总生存率(OS)为63.2%,五年总生存率为46.7%(图2绿线)。这些数据对发生多器官远处转移的肿瘤患者来讲,实属不易。 3、肿瘤整体控制效果可观 冷冻消融术对肺转移癌的控制效果确实很好,但我们不能只关注局部。冷冻消融术对整体肿瘤疗效有何影响?这里,研究者分析了接受化疗的情况及再次接受冷冻消融的时间。在1年期,有8成(79.9%)病例无需接受化疗;随着时间发展,一些患者出现远处转移,到5年期,有6成多(64.7%)患者接受了化疗,而仍有3成病例无需化疗(图3A)。 那么接受冷冻消融后,是否因肺转移灶增大则再次接受消融呢?曲线上看确实如此,第一次冷冻消融后5年时,有7成病例(25.4%)接受了再次消融(图3B)。 展望 冷冻消融创伤小、操作便捷,消融边界清晰,安全性可控。这项技术为转移性肺癌的长期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肿瘤肺部转移发生非常普遍,因此,冷冻消融技术临床应用潜力很大。瞄准肺转移,期待冷冻消融术能为这一群体带来新的精准治疗手段。 文章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馨提示: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