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季节,尤其是在停止活动时,下肢特别是脚便会感到寒冷。 这是因为人体下肢距离心脏最远,局部血流相对缓慢所导致的。但有时即使气温并不太低,鞋的保暖作用也很好,仍然感到下肢发冷,这时一定要去医院检查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以免延误病情。 引起下肢异常寒冷的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 1.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是周围血管的慢性闭塞性病变,主要累及四肢的中、小动脉。 发病初期,大多表现为受寒后足部发冷、麻木、疼痛,走路时小腿酸胀、乏力;若病情加重,可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走几步路之后就感觉下肢无力,需要停下来歇一歇);肢体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加剧;严重者有肢体端溃疡和坏死脱落。 2.闭塞性动脉硬化 最早出现的症状是肢体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 随着病情的进展,缺血程度加重,出现下肢持续疼痛,尤其是当肢体抬到高位时疼痛加重;疼痛在夜间更为剧烈,患肢皮肤苍白、温度降低、感觉减退、皮肤变薄、汗毛脱落、肌肉萎缩、趾甲增厚变形、骨质稀疏。 在病变晚期,可出现趾、足或小腿的干性坏疽和溃疡,且较为广泛。糖尿病患者常有湿性坏疽和继发感染。 闭塞性动脉硬化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多见于腹部主动脉下端的大、中型动脉闭塞,两下肢同时发病。 对于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等老年患者,如发生上述症状,需要引起警惕。 3.肢端动脉痉挛症 肢端动脉痉挛症又称雷诺综合征,是由于支配周围血管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表现为手指等四肢对称性阵发性发白,随后潮红、疼痛,通常因寒冷刺激或情绪激动而诱发。 在寒冷季节中发作较频繁,起病缓慢。患者在受寒之后,尤其是与冷水接触之后容易发作,故冬季多发。 对于抵抗力低的患者,由于指端缺血而发生的溃疡,有可能导致骨髓炎、败血症等疾病,这也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正确而及时地应用抗感染药物有助于防止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4.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功能减退是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而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多表现为乏力、怕冷、腹胀、便秘、嗜睡、月经过多;重者可出现黏液性水肿,表现为眼睑浮肿、鼻宽大、唇舌肥厚、皮肤干燥角化、毛发稀疏干黄、眉毛外侧1/3脱落、声音低粗、心率缓慢、不可凹陷性水肿。 在寒冷季节,有些严重患者可出现黏液性水肿昏迷,表现为体温低、低血压、呼吸浅慢、心率缓慢、低氧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5.神经系统疾病 一些神经衰弱的患者,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也可出现持续性下肢寒冷的感觉。 表现为心悸、气短、多汗、腹胀、头痛、易失眠、疲乏等症状。而这些患者在体格检查时并无异常现象,此时应考虑是否有神经系统疾病的嫌疑。 临床上,我们常见有些癔症患者由于言语暗示产生的双下肢寒冷感觉。 可见,下肢寒冷也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文章源自糖尿病之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馨提示: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