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性荨麻疹是一种皮肤感受寒冷刺激后而发生的荨麻疹反应,主要发生在暴露部位。如面部、手臂,严重者身体其他部位也可累及。可伴有头痛、低血压、喉水肿,甚至晕厥。自2001年以来,现采用荨麻疹丸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寒冷性荨麻疹5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7例均为本院皮肤科门诊病例。中西医诊断符合《临床皮肤病学》、《皮肤病中医诊疗学》中诊断标准,其中男27例,女30例;年龄16~62岁,平均34.5岁;病程1个月~12年,平均3.16年。
2 治疗方法
采用荨麻疹丸(荨麻疹丸由白芷、防风、白鲜皮、薄荷、川芎、三棵针、赤芍、威灵仙、土茯苓、荆芥、亚麻子、黄芩、升麻、苦参、红花、何首乌、蒺藜(炒)、菊花、当归等制萃取有效成分加工制成),每袋荨麻疹丸10g,早晚各服10g。
刺络拔罐取大椎穴及背部膀胱经(脊正中线旁开1.5寸处)用皮肤针中等叩刺大椎穴及背部膀胱经,双侧对称取4~5部 不用刻意取背俞穴),用2号或3号火罐用闪火法拔于叩刺部位(体形高大肥胖者用3号火罐,体形矮小者用2号火罐)留罐15rain,每周2次。上述治疗2周为1个疗程。
3 疗效判定标准与结果
痊愈:皮疹及瘙痒消失,1年内不复发,皮肤划痕阴性,贴冰试验阴性36例,占63.16%;显效:皮疹及瘙痒消失,但1年内复发, 采用上述治疗仍可获效15例,占25.32% ;无效:治疗前后病症改善不明显6例,占10.52%。上述病例治疗2~6个疗程,平均3个疗程。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寒冷性荨麻疹发病主要介质是组胺,并有激肽,抗体是IgE,或是因受冷之后IgM 大分子球蛋白聚集作用的结果。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抗组胺、皮质激素及降低血管通透性的药物,但效果均不理想。中医认为本病是素体阳虚,卫外不固,复感风寒邪气,致使营卫失和所致。《诸病源候论?风骚身体瘾疹候》日:“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骚瘾疹。”《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曰:“此证俗名鬼饭疙瘩。有汗出受风,或露外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起初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治疗原则多为散寒固表,调和营卫。笔者治疗本病采用刺络拔罐于督脉大椎穴及背部膀胱经穴(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为疏散风寒,振奋阳气。
荨麻疹丸中黄芪、白术益气固表,麻黄、桂枝疏风散寒为主药;辅以杏仁宣肺,细辛、荆芥、防风辛散风寒,防己散寒消肿,麻黄、细辛醇提物,防己水提物可使总过敏介质减少40%以上;荨麻疹丸中僵蚕、蝉蜕搜风止痒,桂枝、白芍、乌梅调和营卫,当归、鸡血藤活血(中医有治风先治血,血行则风自灭之说)。刺络拔罐与中药荨麻疹丸合用共奏散寒固表,调和营卫之效。临床证实以荨麻疹丸中与拔罐合用较之以往单一中医疗法可增加疗效,缩短疗程。
温馨提示: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感谢您的关注,当前客服人员不在线,请填写一下您的信息,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