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会员活动导航图
联系电话
扫码关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哪些临床表现

来源: 广州九生元新特药房 发布时间:2013/7/24 17:36:2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高度特异性血管并发症,它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好坏及是否合并高血压密切相关,而且是眼睛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1. 临床分期:
  1.1 第一期背景性视网膜病变,是最早期出现的。其特点是产生微血管舒张、微血管瘤、点状出血与硬性渗出。

  1.2 第二期为前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其特点是棉絮状斑点、网膜血管狭窄与阻塞等。

  1.3 第三期也称末期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其特点是出现血管增生、纤维化与玻璃体出血、甚至视网膜剥离,严重者会导致失明。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底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视网膜静脉增粗或成串珠样改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常见静脉充盈扩张,颜色暗红,以颞侧静脉明显。到了病变晚期,当动脉已有改变时,静脉可发生一系列特殊改变,例如管径不匀,呈梭形、串珠状或球状扩张,纽袢状及局限性管径狭窄伴有白鞘甚至部分或全部闭塞。视网膜静脉串珠样改变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典型表现。

  硬性渗出:为白色或黄色小点,边界清晰,常有蜡样或闪光感。位于外层视网膜,可呈孤立点状,有时围绕多个微血管瘤呈环状排列,还可互相融合呈大斑块状。主要原因为视网膜血管通透性高血浆渗出在荧光血管造影中不同于出血那样遮蔽荧光,本身也不显影。

  微血管瘤:是眼底镜下最早可见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可暗红斑点,有的位于棉絮斑边缘,有的位于末梢小动脉或静脉上,有的位于出血斑中心,大小不等,小如针尖,大至视网膜小血管直径,边界不清、光滑。视网膜微血管瘤一般长期存在,但也可因管壁增厚、玻璃样变性,囊腔自然阻塞,逐渐变成粉色或边沿发白,最后形成小圆白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出现微血管瘤,常比眼底镜下的数目多。

  出血斑:早期病程中,出血斑一般多为小点状或圆形出血,多位于视网膜深层。出血可逐渐吸收,但附近可再出现新出血。病情发展后,可有浅层条状或火焰状出血,甚至大片内界膜下或视网膜前出血:点状出血与微血管瘤不易区分,位于视网膜浅层。

  视网膜及玻璃体出血:新生血管单独或伴纤维组织增生时,常粘于玻璃体皮质层,如发生玻璃体后脱离,由于牵拉可使新生血管破裂出血。视网膜及玻璃体可位于内界膜下或视网膜与玻璃体后界膜之间,可有液平,像般形:也可没有液平圆形、椭圆形或片状。当出血进入玻璃体内可在玻璃体内增殖的新生血管破裂出血时,即形成玻璃体出血。如出血不能完全被吸收,则逐渐形成白色及灰色机化条索或增殖膜,平附于视网膜表面或伸至玻璃体内。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增殖膜及条带收缩对视网膜产生牵拉,可使视网膜表面扭曲,甚至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虹膜红变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广泛的视网膜毛细血管闭锁的基础上,虹膜与房角也可出现新生血管,使房水排出受阻,眼压升高,即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棉絮斑:边界不清的白色或灰白色斑块,是由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梗死、缺血引起的组织水肿所致,也被称为软性渗出。棉絮斑通常消退较慢,可持续存在,长达数日之久。棉絮斑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为,毛细血管无灌注的低荧光区。

  新生血管:可分为视盘新生血管和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盘新生血管出现在视盘上或视盘边缘1个视盘直径范围内。早期细小、纤弱,眼底镜下不易发现,可以侵犯玻璃体。如果不及时治疗,则新生血管变得粗大,且不易消退,破裂后可导致玻璃体出血。除视盘以外,视网膜任何部位的新生血管都称为视网膜新生血管。最初,新生血管增殖出现在毛细血管无灌注的边缘,如毛细血管芽或直接从视网膜小静脉上萌芽。早期新生血管位于视网膜平面内,以后可穿过内界膜,位于视网膜和玻璃体后界膜之间。

  纤维增生:增生的纤维组织呈条索状或膜状,常和玻璃体后界膜联系在一起。纤维增殖的表面可有新生血管可萎缩的新生血管,也可能没有。

我来评论

【已有人参与】
验证码
药师在线服务
全国客服热线:400-693-119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工作时间: 8:00-21:00